李虎
我談一談我參加財務工作以來的一些體會吧,因此我發言的題目就叫《我的幾點工作體會》。
作為從一名基層財務人員逐步成長起來的財務管理人員,隨著工作的深入及自己所處位置的轉換,我對財務工作也有了一些切身的體會,總結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財務工作是從點滴細微處做起的。財務工作不像業務工作往往有比較明顯的業績體現。由于我們工作性質所致,財務工作往往比較瑣碎、重復,不容易見成績,出了成績也沒有業務部門那么明顯。而恰恰相反,忙而不亂、平和有序的財務工作秩序才是真正理想的財務工作狀態,需要從點滴細微處做起。對此我體會最深的一件事就是,2011年度懷化中民的凈利潤為400余萬元,而我們的凈現金流入是600余萬元,營業款回收比率達到了99%,圓滿完成董事會制定的考核目標,為了圓滿的完成考核目標,財務部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清理往來、催收貨款、催繳增值稅專用發票等等,催收的電話打了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以上這些事情在旁人眼中看來就是枯燥乏味重復的,甚至還會被人稱之為沒有“技術含量”,但是卻正是這樣沒有技術含量的瑣碎工作促成了我們工作目標的達成。因此對于財務工作是從細微點滴處做起的,使我們有了真實深刻的體會。
二、財務管理者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要做好自身定位。
在企業經營過程當中,財務管理者自身的定位是工作成敗的關鍵。說白了就是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財務管理定位方面,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一種就是過分強調財務監督的職能,在與業務部門關系處理上往往以一種強勢的姿態出現,這樣的財務管理者總是超越自身財務職能,越俎代庖的插手到本該別的部門處理的業務操作環節去。通俗的講就是“多事兒”的財務人。這樣的財務人在企業往往對立面較多,工作開展非常困難。另外一種極端就是老好人式的財務人,這樣的財務人員通常原則性不強,一定程度上甚至喪失了監督職能,采取的是一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處事風格,這樣的定位對企業的危害性更大一些。我認為一個好的財務管理者在企業中比較理想的定位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不缺位,不越位”。(易中天語-《中國智慧》)。
對于“不缺位,不越位”這種層次的財務定位我沒有能力從理論角度來展開對它的理解,只能從我曾經經歷的一件事情的看法,來說明我對它的理解。我曾經工作過的一家LPG企業,某年要進行4年一次的儲罐檢修,業務部門報來了有關物資采購的清單及預算,而一位強勢的財務管理者對其中需要采購高強度螺栓的做法很有意見,大筆一揮就把采購高強度螺栓改為普通螺栓,理由是高強度螺栓太貴,改用普通螺栓節約投入。當然最終結果肯定是仍然需要采購高強度螺栓,其中過程不再敘述。對于這件事情,我的理解是財務管理人員在沒有了解業務部門需要高強度螺栓原因的情況下更改別人的采購清單就是“越位”,因為你不是專業技術人員,你不了解使用了普通螺栓后會造成的后果,在此情況下你就是插手了別人的業務操作過程,純屬多事兒。而履行本職,“不缺位”的做法就是,嚴格按照財務制度要求全程監督參與詢價、價格談判、確定供應商、物資的入庫、發出使用等全過程,而不是指手畫腳的干涉別人的工作。這就是我對“不缺位,不越位”的理解,也是我對財務管理定位的理解。
三、財務管理過程中要淡化財務的“專業化”
很多財務人員往往是以專業面孔示人,并且很多人也很在乎這一點,生怕別人說他不夠專業,或者說是理論水平不高。在這方面往往表現在,與其他業務部門溝通交流時,財務人員口中一連串的財務專業名詞、專業化的財務比率指標往往使人聽的云山霧罩,似懂非懂,也起不到溝通的效果。一篇企業經營分析報告,專業化的水平堪稱一篇財務論文,看得報告的使用者們永遠找不到企業的問題所在。當然專業知識是進行財務管理的基礎,但是能否跳出專業,全面了解企業狀況,從這些狀況中產生管理辦法才是問題的關鍵。這就需要我們運用簡化的思維去考慮財務問題,比如引導其他部門的人員用簡化的財務思維去考慮費用比簡單的去說營業費用、管理費用、生產成本的概念也更容易被接受,效果也好。
四、不能僅僅說這樣不行,而要說怎樣做才行
由于企業人員大都來自不同的地方,背景不同,文化層次的差異、而造成了對某種事物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對同一規章制度的了解領會也會不同,因此在處理很多問題時,往往需要財務有更多的辦法或者說是溝通手段,提出好的建議、好的方法怎樣處理才行,不能簡單的說行或者是不行。因此財務權威的樹立,不是體現在職位或者任命上,而是體現在遇到問題時你怎樣為企業、為員工提出解決的方案和辦法來。因此可以這樣說,財務不是封堵,而是疏導和控制,將企業運營引導到正確的軌道才是真正的目的。正因為此也才能真正實現了財務管理最高層次的職能經營職能,同時也體現了個人職業能力的超越。
謝謝,大家我的發言結束了。
(作者系重慶昆侖中民的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